秦皇岛市科学技术局
综合信息 预决算公开 政务公开 政策法规 专题专栏 互动交流 下载专区
三皇五帝夏禹正向我们走来 ——青滦流域中华文明起源实证探寻记

 

来源:秦皇岛科学技术局发布时间:2023-08-22 11:43:28

 

三皇五帝夏禹正向我们走来


——青滦流域中华文明起源实证探寻记


宋 坤


一个当过记者的笔杆子,一个知而笃行的从政人,一个半路出家的苦行僧,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带上专业相机、小无人机,自驾亲往,行程两万里,在青龙河、滦河中下游地区,在秦皇岛、唐山、葫芦岛燕山沿海地域,苦苦探寻着中华民族的上古祖地、华夏儿女的梦中老家。三年公休日,孜孜探源行。

他自发涉猎各类专业知识,不断扬弃古今史学识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追本溯源,抽丝剥茧,斩获实证,破解了一个个两千多年以来悬而未决的历史难题。

    一部由他和夫人合著的《青滦流域文明探源》踏查考证实录,20235月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在青滦流域、冀东大地,三皇五帝、大禹治水不再是世代迷离的玄幻所在,皇宫帝宫夏宫已然示现于青滦交汇处,大禹治水“道九山”“疏九河”被踏查考证一一发现。尤为神奇的是,在青滦交汇处,中华上古神话居然能够稳稳落地,远古传说也能妥妥地还原本真。有了这些与口耳相传、历史记载、实地物象、逻辑支撑准确对应的诸多实证,一旦经过国家层面的专家考察、考古发掘并得以确认,堂堂中华便能理直气壮地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真实确凿,毋庸置疑。

他叫薛顺平,中国孤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至2018年担任秦皇岛市文明办主任期间,不辱使命,担当尽责,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圆一座城市15年梦想。20232月退休前,系秦皇岛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秦皇岛市二级巡视员。

初识卢龙北岭台地  孤竹遗址水落石出

200411月,秦皇岛日报社副总编辑薛顺平调任卢龙县委副书记。卢龙县是商代孤竹国所在地。在这里,薛顺平感受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的文化研究氛围,得偿所愿的同时,他倍受激励,并由此结下了孤竹情缘。在卢龙工作期间,他坚持不做走读干部,工作日吃住在县,不回市区小家,工作之余的大量时间,都花在了研究孤竹文化、地域历史上。在他的主导下,《卢龙记忆》《走近孤竹》《东方德源》《夷齐梦》《中国孤竹文化》《京东第一府》《朝圣孤竹》等专著陆续出版,中国孤竹文化之乡命名,大型歌舞剧《孤竹浩歌》上演,中国孤竹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卢龙县历史文化研究、挖掘和传承,风生水起。

中国孤竹文化大致包括,以“玄鸟生商”“高禖祭祀”历史传说为载体的孤竹玄水文化;以培育冬葱、戎菽并布之天下,发明通河井与渗水井等为特征的孤竹农耕文化;以生产并使用青铜器且含孤竹铭文为特质的孤竹青铜文化;以伯夷和叔齐孝悌让国、谏伐存义、首阳采薇、抱节守志为代表的孤竹道德文化。伯夷、叔齐道德文化是中国孤竹文化的核心,是孔孟儒家思想形成的一条重要源流,也是东方世界道德生成的一处源头活水。

卢龙是孤竹国所在地,这毫无疑义,但孤竹国的都城到底在哪里,却一直是个谜。2010年春,一次入村踏查的机缘,让薛顺平意外发现了蔡家坟村北岭台地。这里是青龙河、滦河交汇处,地表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台地剖面的土层颜色多种多样,与文献记载的孤竹城方位十分吻合。历经数月踏查考证,薛顺平得出结论:千年孤竹国都锁定蔡家坟村。他以此为题发表了学术报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河北省文物局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决定对蔡家坟北岭台地进行考古发掘。

2013年,北岭台地考古发掘当天,河北省文物局的领导、唐秦两地的文史专家、新闻媒体、附近村民纷至沓来,气氛热烈。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学院一位教授带领6名研究生,吃住在蔡家坟村民家中,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的开放式考古发掘。仅为500平方米地块的考古发掘发现,北岭台地遗址有十几个文化层,最早年代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皇五帝时期。最终的汇总材料表明:蔡家坟北岭台地遗址为商时期孤竹国遗址。

薛顺平后来说:如果没有蔡家坟北岭台地的意外发现,以及2013年的考古发掘,就一定不会有今日的皇宫、帝宫、夏宫的水落石出、石破天惊。

大禹治水青滦流域  千古悬疑尘埃落定

2020年初,新冠疫情一时束缚人们的手脚。薛顺平准备利用这一空隙,把搁置了10年之久的《典读秦皇岛》系列丛书编著出来。初稿中有几篇关于大禹在碣石地域活动的特约稿件,净是摘抄拼接,无有实地踏查之功,薛顺平就想,既然文献记载和口耳相传都说大禹治水发生在我们自家门口,我们为什么不能迈开双腿、一探究竟呢?他决意自己试试。不成想,正是他这一脚下去,便深陷不可自拔,不经意间踏入了国家已实施20年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洋洋几百万字的《典读秦皇岛》又搁置下来,《青滦流域文明探源》捷足先登了。

开始,他单枪匹马,独来独往。后来携妻带女,约亲唤友,进深山,入峡谷,潜心查找着历史遗迹和事实依据。他和他的夫人、秦皇岛日报社副总编辑、全国三八红旗手李宏伟,女儿薛茜,女婿薛健,小外孙薛宸皓,外孙女薛怡然组成家庭考察队,自苦自愿,走上了中华文明起源实证探寻之路。87岁高龄、光荣在党69年的老母亲,更是褒扬晚辈们的家国情怀。

为了确保踏查考证的科学性、专业性,薛顺平除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及专业设备,还与东北大学吉羊教授、东北石油大学姜耀俭教授带领的地质博士专家团队,河北地质八队中坚力量,以及秦唐两市部分文史专家,组成“大禹治滦河•文史地质行”考察队,以地质分析、文脉梳理的双重视角,对他发现的几个山口逐一考察、专业审视,获得鼎力支持和充分肯定。这样的团队考察,3年以来开展了若干次。

绝大多数状态下,田野考察都是孑然孤行的。荒山野岭中,需要耐得住寂寞,经受住恐惧。迁安市、迁西县交界处的归口,一派荒凉阴森,薛顺平却独来独往去了3次。在这一带,至今流传着大禹治水打通归口、青山口和龙湾的传说,并演绎成“累死黄龙笑死龟”的神话故事。薛顺平经过网上测量、实地踏查、百度搜索、专家求证,最后推断:归口确为大禹打开,引导滦河直角改道,从而保护帝都、生民和息壤。息壤,相当于今日所说的基本农田。在人类实现定居生活、步入农耕文明之时,适宜简单耕种的土地被视若珍宝。大禹之父鲧就因擅用息壤堵水,而被处死。

大禹治水的4000多年前,开山裂石,疏通河道,工程之艰可想而知。所幸,那时的人们已经熟练掌握了火烧水激开山技术。火烧水激就是用炭火把岩石灼烧,在它最烫的时候突然用冷水激浇,暴热的岩石骤冷收缩,产生破裂,变得非常脆弱,开凿就容易多了。

薛顺平考察发现,在青滦流域、秦唐地带,火烧水激的山口遗迹多达十几处。除归口外,迁西县境内的青山口、龙湾,迁西县、丰润区交界处的崖口,卢龙县境内的喇叭山口,卢龙县、滦州市交界处的雪峰岛,青龙县境内的赶河子山口,抚宁区境内的半劈山,海港区境内的蟠桃峪,山海关区境内的九门口、响水山谷等山口,都有明显的火烧水激痕迹。火烧水激之后悬挂着的道道“泥浆”,至今坚硬地固化于峭壁之上;山口打开时丢弃的大小石块,大多数已让洪流带走,变成“中国北方最棒的沙质海岸”,余下那些,堆在了高深峡谷中,埋在了今日村庄下。薛顺平综合分析认为,这些人工打开的山口,即为大禹治水的“道九山”“疏九河”,并互有交叉;也有个别山口,属于黄帝都城的防御和交通工程。见今日山口,依然发挥着燕山山脉南北、东西通道之用,成为中华民族上古文明的实物见证。

薛顺平从这些山口中找规律性特征,做比对式联系,获归结性论断,由此觉知:凡是大禹打开的山口,至少体现出7个方面的共性特征:1.从下游往上看,无一不是一侧缓坡,一侧峭壁;峭壁多在左侧。2.山口打开的原因,无一不是积水成患、阻塞水路陆路甚或贡道交通。3.施工方式无一不是避开原有出水口,由后向前、弃石河道、预留“挡板”、两侧“开闸”。4.无一不是选取岩性不一的接合处下手。5.施工的核心技术无一不是火烧水激,至今留有痕迹。6.无一不是自顶部往下开凿出一道或几道深沟。7.治水之初无一不是围绕尧舜帝都展开,青滦流域为要。

青滦交汇似天垂象 帝都夏宫拨云见日

4000年前的大禹,之所以在华夏历史中举足轻重,关键在于他承前启后。而恰恰因为夏禹王朝以至更前的历史痕迹,已被岁月尘封,2000多年以来苦寻不到,当代中国这才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大禹归来”,成为时代的期盼,万众的呼唤。

华夏历史文明的连贯性让薛顺平坚信:只要能找到大禹,就有望找到三皇五帝;只要能找到大禹治水发生地,就有望找到皇宫帝宫夏宫所在地;只要能找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实证,就能清晰可见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完整纯正的血脉奔流。

鲧和大禹父子治水,发生在尧舜时期。起初的治水,毫无疑问是围绕尧舜帝都进行的。那么,尧和舜的帝都在哪?躬身问向归口:归口打开的必要性在哪?归口打开前的滦河故道在哪?归口不言,默默垂首,凝望滦河。薛顺平明白了:大禹治的是水,最终得靠河水说话。

他坐在电脑前,一周时间不分昼夜,利用三维实景卫星地图,依托“上帝视角”、海拔高度和历史信息,找到归口及其周边地带不同时期的水位线遗迹,再顺着等高线横向测量,找到归口与其他地带的水位关联。直到腰疼背困颈椎麻,眼涩手酸脑昏沉,终于,薛顺平发现了归口打开前的滦河故道,直至滦河汇入隔滦河;发现了隔滦河东岸大禹父亲鲧只堵不疏的两处岭脊水道;发现了大禹治水第一项人工疏导工程——凉水河道;发现了归口山口、岭脊水道、凉水河道的成因,都是围绕着一个轴心——迁安市安新庄台地新石器时期遗址。所有这些,在紧随其后的“文史地质行”考察队实地考察中,均被一一印证。结合若干年前的考古发掘结论,以及迁安籍考古专家尹晓燕最新的考察发现,薛顺平认定,古迁安湖北岸的安新庄遗址,不仅是黄帝部族先祖的居所和聚落所在,还是尧舜时期帝都遗址。尧的都城有些特殊,是在尧的封地建立的。尧舜帝都存续百年。

尧在三皇五帝中位列“第四帝”,“第三帝”是他的父亲帝喾。父子二帝之间,尧的帝都既已明确,帝喾的都城还会远吗?按照五帝“一家亲”的血脉传承关系,五帝时期治理地域尚不广博的实际,以及天子传位并无弑亲乱象的史实记载,可以推断,帝喾的都城极有可能也是颛顼的都城、黄帝的都城。

滚鼠标,查文献,踏实地,访村民,18个有关黄帝、颛顼、帝喾和夏禹都城的实证,在薛顺平及其团队面前纷至沓来。不妨举例来看——

距今5000年上下,北纬40°、青滦流域、碣石沿海,以燕山南麓为亚热带分界线;这一地带丘陵起伏,黄土深厚,水系发达,物产丰富,利于农耕、采摘、畜牧、渔猎和交通,适宜人类定居生活和繁衍生息。

《禹贡》中“夹右碣石入于河(前往帝宫报告)”,此河非黄河,实为卢龙县饮马河。七里河、无名河(赤水)两条帝都“护城河”——人造环河,两个关键性实证现身。

中华民族二十四节气的探索创立,惟有北纬40°,尤其是华北秦唐一带,实感才最为明显和精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的规范颁行,存在着接续、传承、丰富、发展的关系,其间繁复的形成过程,确信发生在同一纬度,甚或同一地点,且都离不开海洋观测。青滦交汇处、碣石地带,正处于北纬40°,与渤海零距离。

北纬40°、秦唐地带之所以二十四节气精准无比,说明两个问题:在这同一纬度上,一定有过一批又一批天文地理学家,长期关注且接续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探索和认知时令、气候、物候变化规律,借以适配农耕与生活;在这同一纬度上,也一定有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者说首领驻地、王者政权、国家都城的长期存在,这样才能确保观天察地活动的持续坚持和智识积淀。

1万平方米帝喾时期的玄鸟生商·高禖祭祀(郊外祭祀生育之神)圆顶平台,疑似轩辕台,连同黄帝井,在青滦交汇处、蔡家坟村以北4公里的平顶山被踏查考证发现。

中国最早的宫殿形制、祖制,于蔡家坟北岭台地显现:择汭处、顺河岸、夯台地、长条状、南北向、半地穴。北岭台地总计长约1600米,宽约160米,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此处当为中华龙脉之本源。

以蔡家坟北岭台地为坐标,俯瞰帝都夏都外围地界,似为口字形,四个拐角渐成四个重镇:卢龙城、石门镇、昌黎城(碣石)、双望镇,分别由青滦合流、龙凤河、饮马河、教场河连通和围拢,形成闭合之势。帝都夏都城域面积约为:18×10=180平方公里。

考察发现,黄帝生于青龙河岸万军山(轩辕丘),葬于蔡家坟南山高而锐的岭脊(峤山)。两地南北相距25公里。

没有发现考古界希冀的城墙、环濠,却发现了帝宫夏宫周边和帝都夏都附近六横十竖环河、七组环河接合部、多条山水环依的内环。“护城河”才是中华上古及至后世宫殿的形制特色,而非“舶来标准”的城墙。

帝都夏都周边守军驻地千米一个、同名群落扎堆布列之城防格局,至今在冀东一带依稀尚存。这些营盘、群落,均被布控在重点环河之畔和环河接合部位。

三皇始祖不期而遇  神话传说落地还原

由一次冬日里北岭台地上的漫谈缘起,薛顺平得知并发现,蔡家坟南山蕴含着诸多奇异物事。

蔡家坟南山北观似扣碗状,可在村民看来,西望更像一只“大王八”,有头有尾,四肢齐全;“大王八”的头部、颈部,高于河面40米,长度190米,地表由白浆土人工堆积而成,厚达十几米;南山西侧的半山腰荒坡上,几米深的土层之下遗留着石墙和炭灰;南山东侧也发现过类似的石砌“山洞”;南山南侧山谷间,曾有一处直径约10米的泉眼,至今泉涌不断;南山的北顶与南顶之间,由一条高而锐的岭脊连通,岭脊南端厚土之下,深埋着一道峡谷贯穿东西;南山南顶是个圆形平台,于片区间突兀显要,平台表层堆积的五色石块挖了、沙了、运了三天,也没清理干净……

也许是天意、神助,也许是直觉、灵感,也许是机缘、运气,薛顺平产生了一种莫名的觉知:蔡家坟南山这些奇异物事,竟与三皇五帝时期的神话传说对应匹配!难不成,南山物事会与五帝时期甚或三皇时期有着历史关联?

果然,人们打小就熟知的神话传说里的那些名字,在蔡家坟南山被一一指认出来。

盘古开天辟地斧劈的“鸡子”;共工争帝败而怒触的不周山;救助伏羲、女娲,助力伏羲观天察地、创制八卦的白龟;三皇时期祭天、祀日、登仙的天台;女娲断鳌足的巨鳌;西王母乘坐的希有(大鹏);黄帝族群信奉的天鼋;黄帝时期的昆仑丘;西王母居住的石穴,洗浴的瑶池,栽种蟠桃的悬圃;女娲补天所用的36500块五色石……,都存在于抑或发生于蔡家坟南山——具象在焉。

上古神话传说,必是绝大多数肇始于、传扬于皇宫帝宫夏宫之中或者近前,神话传说当为宫殿文化的催生物、衍生物。也许实证更能说明问题——

黄帝、颛顼、帝喾、虞舜(后期)四帝宫殿以及大禹夏宫遗址,考证确认在青滦交汇处、今卢龙县蔡家坟村北岭台地(含今虎头石村址)一线。北岭台地与蔡家坟南山,相隔仅为1公里。

《神异经•中荒经》记载中天皇之宫、地皇之宫及其子女之宫的五色石墙,在北岭台地南半部厚土中悉数发现。包括四周裔外之宫在内,其石墙颜色、布局方位与典籍记载无不准确对应。

三皇始祖的不期而遇,终于让薛顺平明白:天皇非黄帝而为燧人氏,钻木取火、教人熟食之火祖;地皇非炎帝而为神农氏,亲尝百草,教种五谷,农业之神;天皇、地皇中间是人皇,即伏羲氏,燧人氏之子,女娲之兄之夫,神农氏之姥爷(或爷爷)。北岭台地南半部的皇宫遗址,呈万字符布列,半地穴形制,五色配五行,彰显出色彩、阴阳等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皇宫之后,帝宫、夏宫依次向北,位列其后,赫然昭示:龙脉之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皇宫帝宫夏宫的遗址发现,标志着三皇五帝夏禹祖地的认知与辨识;标志着中华民族文明起源实证的示现与硬核;标志着华夏儿女终于找到老家了,标志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不容他人置喙;更标志着,中华民族大运使然,华夏子女必将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实现民族振兴,善用东方智慧,领创人类未来。


(考察队进入村庄)


(薛顺平在考察途中与队员交流)

(蔡家坟村访问村民)


(家庭考古小分队)



(蔡家坟北岭和南山)


(青山口火烧水激痕迹)


(半劈山火烧水激痕迹)



【打印】 【关闭】 【回到顶部】
主办:秦皇岛市科学技术局 | 中文域名:秦皇岛市科学技术局.政务
公安机关备案号 13030202002020号| 网站标识码:1303000040 | 网站地图
 冀ICP备13019074号-1 | 联系电话:0335-3061193 | 访问人次:135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