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科学技术局
综合信息 预决算公开 政务公开 政策法规 专题专栏 互动交流 下载专区
对政协秦皇岛市十四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144024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秦皇岛科学技术局发布时间:2024-11-19 09:38:07

 

对政协秦皇岛市十四届委员会


第四次会议第144024号提案的答复


民盟市委:

贵委提出的第144024关于推进驻秦高校创新科技成果更好转化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市科技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我市“十大特色主导产业”,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为主线,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奋力推进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深入推动京津冀技术经理人与产业、区域的深度融合,全力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能,不懈赋能秦皇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聚焦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搭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一是出台激励成果转化优惠政策。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秦建设的若干措施》《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秦皇岛市推进创新发展系列政策措施的通知》等多项政策,支持技术经理人才培育。另一方面,出台《关于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方案》,鼓励支持驻秦高校科研人员针对我市企业需求搞好成果研发,建立合作关系,实施股权、期权分红;打通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审通道,开展技术经纪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工作,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极大激发了广大技术经理人才的创造创新情怀和担当精神。二是构建技术经理人培育体系。为各类技术经理人提供高层次、点单式、实战化培训,有力保障经理人培训全覆盖和实效性。积极承办由京津冀三地科技部门主办的“京津冀技术经理人专题培训”,依托京津冀技术市场领域知名教授、行业专家及科技企业项目成果、师资经验,从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传统创新创业机构以及高校院所和医疗事业单位中遴选人员,提供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培训。培训人员达700余人次,培养初级、中级、高级技术经理人(经纪人)452人,其中,66人被省科技厅列入专家库,41人获批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英才,占全省的14.2%,位列全省第一。相关经验和成效央视《经济半小时》进行报道。三是建立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整合发改、科技、工信等部门科技资源,联合组建技术经理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专员队伍,深入高校院所宣讲政策、征集需求,梳理成果目录,建立常态化成果收集发布机制,以市场化运作机制打造技术转移平台。2023年,成立秦皇岛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新建2家省级技术转移机构(秦皇岛睿燕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未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依托这些平台,积极组织技术经理人深入京津冀高校、院所、医疗机构和企业开展科技成果挖掘收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向企业精准发布推送,促进科技成果宣传推介。截至目前,共发布专利成果2900余项,一批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二)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不断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一是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平台。围绕我市特色产业搭建创新平台,将全市范围内创新平台的优势资源串接起来,通过整合利用科技资源,集聚培养创新人才,促进企业由“要我创新”转变为“我要创新”,提高行业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全市建有科技创新平台351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96家、市级252家),新型研发机构2家,合作共建科技平台示范基地1家。创建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达到360家,其中A级75家、B级104家、C级181家。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分别达到1家和16家。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工业设计中心(示范企业)分别达到2家、16家和30家。二是加大骨干龙头企业培育力度。聚焦科技型企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人才需求、政策宣讲及其他相关科技服务,出台了《关于开展“伴企成长”活动的实施方案》。通过进一步对接企业创新发展需求,开展“一企一策”贴心服务,精准助力企业解决生产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大力培育龙头领军企业,使其发展成为我市创新转化科技成果的领军者和风向标。三是积极打造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通过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壮大计划、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计划,推动科技型企业加快成长,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全市共有科技型中小企业693家,高新技术企业425家,科技领军企业4家。健全“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递增、示范企业引领、小巨人企业推荐和重点培育”的梯度培育体系,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创新型中小企业68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28家,专精特新示范企业4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1家。全市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分别达到1家和33家。四是落实科技惠企政策,促进企业研发。开展研发费用政策落实“地毯式”走访,深入企业开展专项辅导,落实研发费用后补助政策。2023年我市60家科技型企业获得省科技厅研发投入后补助资金287.6万元。

(三)深化区域协同创新,承接好京津科技成果转化。一是技术经理人助力产业提档升级,增强科技“含金量 ”。技术经理人梯队根据我市产业特点以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功能定位,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坚持“迈开两条腿、对接各部委”,以世界500强和国内高水平企业为目标,加快引进企业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汲取来自京津高校、企业的科研技术及英国、美国、以色列、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技术项目和北京优质科技服务资源,为我市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2023年,实现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总额31.76亿,比2022年增长969.4 %。二是发挥京津技术资源优势,做好高质量成果对接开展“产才对接 柔性引智”系列活动,以“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推进人才与企业深度对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宗旨,积极对接全国学联、北京团市委、天津团市委,与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天津大学等11所高校共建实践基地,我市5所高校团委与京津10所高校团委进行结对,选派195名专家教授入企帮扶,组织成立16个企业科技特派团,入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指导服务、搭建创新平台等工作。精准助力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40个、转化科技成果28个、搭建技术创新平台16个、申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4个、申请专利29个、主导或参与制定标准10个、签订技术合同4项金额207.5万元。三加强与京津协同创新。通过与京津高校院所、优势企业等开展联合攻关,以技术创新合作引领产业能级提升,实现补链、强链、延链,壮大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与京津协同创新发展;推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昌黎科创基地等建设,搭建科技合作服务和承接转移平台,打造京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载高地,完善对接合作机制,主动承接京津知识、技术溢出和产业转移,吸引更多优质的科研成果、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地我市。近年来,我市驻秦高校院所累计向京津冀地区提供各类科技服务累计1000余项,实现专利转化落地近600项,合同额近3亿余元。

(四)完善科技服务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加持赋能。一是建立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依托高校院所和技术服务机构等围绕企业转型中存在的技术、产品、管理、市场等问题进行“把脉问诊”,形成“体检报告”、编制“诊疗方案”、提出个性化“治疗措施”,打造线上、线下全方位、全链条、专业化、资源共享的科技政务、成果对接、资源配置、政策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二是启动科技成果增值工程。建立高价值科技成果库,开展技术开发和市场需求对接、科技成果和风险投资对接,形成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运营体系。是建立常态化成果收集发布机制。针对我市主导产业技术需求,深入驻秦高校开展科技成果挖掘采集工作,及时掌握高校科技研发动态,积极在高校企业之间搭建了较为完善的成果征集、发布和转移转化桥梁,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企业精准发布推送。截至前,线上共发布驻秦高校专利成果2900余项,69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二、下步打算

一是完善政策支撑。第一,深入推进科研领域的“放管服”改革,探索实施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制度,鼓励支持驻秦高校科研人员携带科技成果离岗创业或以职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企业,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人员研究成果与生产实际所需之间脱节问题,让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第二,加大对高层次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落实相关政策,在科研经费、前期工作和生活场所等方面给于支持和倾斜。第三,积极落实省科技厅《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和产业化的若干措施》等省市级文件精神,组织相关部门深入高校院所、企业等宣讲政策、征集需求、梳理优质成果实施精准对接,让更多优质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

二是激发内生动力。第一,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意识。通过典型引导、政策激励等方式,组织高校与企业精准对接,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使企业由“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变。第二,着力培育骨干龙头企业。下大力气扶持一批大型龙头企业,使其发展成为我市创新的领军者和风向标,成为区域创新的“龙头”和“引擎”。第三,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科学分类,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培育壮大。

三是健全服务平台。第一,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建设全市科技成果发布、企业技术需求平台,实现高校科技成果、企业技术需求直接对接,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新格局。第二,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园、开发区、高新区等园区作用,促进驻秦高校的科研人员、大学生在园区创业,推进科技成果在园区转化。通过驻秦高校自建、高校与企业共建等多种模式,大力发展多种形式众创空间,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第三,加大对燕山大学创客学院等众创空间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创投+孵化”“创业导师+持股孵化”“创业培训+天使投资”等创业孵化模式,构筑“互联网+创业服务”网络体系,培育一批高素质创客。


【打印】 【关闭】 【回到顶部】
主办:秦皇岛市科学技术局 | 中文域名:秦皇岛市科学技术局.政务
公安机关备案号 13030202002020号| 网站标识码:1303000040 | 网站地图
 冀ICP备13019074号-1 | 联系电话:0335-3061193 | 访问人次:151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