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科技】抚宁区—科技赋能智慧农业
数字驱动产业升级
4月29日,抚宁区数据和政务服务局联合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共同走进抚宁镇英山河板栗科技示范基地,开展实地观摩与交流活动,深入探寻智慧农业发展新方向,为区域农林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活动现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板栗研究中心主任张京政教授率先向参会人员全方位解读了基地“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成果。作为当地智慧农业的典型范例,英山河板栗科技示范基地持续加大投入,积极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种植布局、引进优质品种“燕宝”,成功打造出标准化、智能化的板栗种植区域。与此同时,基地始终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不断探索创新种植模式,为板栗产业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随后,河北八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着重介绍了板栗数字智能水肥精准控制系统。该系统由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与河北八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携手研发,深度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广袤的板栗园内,一套由主泵、管道及应用模块构成的交互系统,实现了对上百亩板栗树水肥供应的远程精准调控。种植户仅需通过手机终端,便能实时获取果树的水肥需求及吸收情况。这一创新系统成效显著,将传统灌溉技术效率提升50%,水肥利用率从45%大幅跃升至95%,营养液流失率更是从70%锐减至5%以下,切实达成了种植全过程的降本增效目标。
据行业主管部门介绍,受品种、技术、管理等多重因素制约,抚宁区板栗产业长期面临发展瓶颈,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目前,全区板栗种植面积达6.8万亩,年产量约1.2万吨,平均亩产仅200斤左右,每亩毛收入约1500元,扣除种植成本后,纯收入微薄。这一现状致使栗农种植积极性受挫,管理趋于粗放,进而严重影响板栗的产量与品质。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抚宁镇英山河板栗科技示范基地凭借省力化修剪技术与数字智能水肥精准控制技术的创新应用,成功创下亩产1000斤板栗的高产纪录,以“小切口”模式为现代农业示范建设提供了生动范例。
此次观摩交流活动搭建起智慧农业推广的优质平台。板栗数字智能水肥精准控制系统具备高度的灵活性与适应性,能够依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特性,结合区域土壤数据,灵活调整系统参数,开发定制化的水肥科学配比数字化模块。下一步,该系统核心技术将逐步向黄桃、樱桃、核桃等农林经济作物领域拓展,以科技创新赋能板栗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整个农林领域迈向现代化发展新征程。